2025年6月,沈阳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养犬的全新管理规定,引发了市民,尤其是宠物主人群体的激烈反响。新规要求所有犬只必须植入芯片,同时规定若犬只三次未拴绳,将被强制收容。此外,对于烈性犬伤人事件,犬主不仅要承担高额罚款,甚至可能面临刑事处罚。这一规定一经实施,便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,不少网友吐槽:“这管得比抓小偷还严!”
有市民分享了亲身经历。铁西区一名养泰迪的居民因为多次未拴绳遛狗,结果第三次被查到后,爱犬直接被带走送至收容所。这一事件在社区内引发连锁反应,许多养狗的居民开始焦虑起来,纷纷查询自家犬只是否需要装上GPS定位设备。虽然相关部门解释称,这是为了防止犬只走失,但仍有不少人质疑:“这是防狗走失,还是在监控人?养狗难道就要被卫星全天盯着吗?”不少养狗人感到无奈,甚至觉得自己与爱犬的关系被“电子锁链”束缚。
除了强制植入芯片与严格的拴绳管理,这项新规的收费标准同样备受争议。首年管理费高达500元,次年虽降至200元,但若犬只伤人,犬主将面临最高2000元罚款,严重者还可能被拘留。有养金毛的市民吐槽:“现在出门遛狗,感觉就像带着监控设备,每一步都被紧盯,根本不自在。”不过,不可否认的是,政策实施后,宠物犬丢失事件锐减六成,伤人事件也下降超过两成。有人承认,这样的“硬手段”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效果。
与此同时,沈阳部分区域也推出了一些配套措施,比如在公园增设专用遛狗草坪和宠物粪便清理箱,违规次数减少了八成。但在浑南区某些小区,不允许夜间遛狗的规定却引起居民不满,“我们交了物业费,难道就成了被圈养的人吗?”更有趣的是,受政策影响,藏獒等烈性犬价格暴跌七成,智能狗绳和宠物保险却意外火爆,智能狗绳价格翻了四十倍,宠物保险投保人数也在短短几个月内激增十五倍,宠物俨然成了“有保障”的特殊群体。